澳门金沙娱乐-金沙官网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日历、挂历一度成为时代的记忆。特别是智能化产品的涌现,各种日历小程序、App契合了人们个性化、互动性的偏好,与时代同频,拓展出了各种新功能、新模式。它们能全面集合日历、天气、日程等功能,做到同步和共享日程安排、随时编辑和及时提醒。更有一些日历程序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不断拓展内容,变成了涵盖新闻资讯、网络问答、聊天交友等功能的综合性App。如此一来,固定在桌面上的传统日历更显单薄无趣。老式的日历、挂历,除了部分上了年纪的消费者还会光顾,少有人问津。
近年来,日历产品却重焕生机。2009年,故宫博物院重新出版《故宫日历》,一经发售就被抢购一空,网友亲切地称之为“小红砖”。2019年,《故宫日历》的销量超过70万册,重新出版12年,销量接近500万册。以今年推出的龙年台历“有龙则灵”为例,上架一个月其单一平台销售量已达2万本以上。不仅如此,在网络购物平台搜索“日历”关键词,相关产品琳琅满目,销售火爆者比比皆是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台历市场规模约120亿元。
在这个过程中,日历的展示特性得以合理放大。以2024农历龙年《故宫日历》为例,故宫博物院加入了365个以“龙”为主题的文物故事。图文并茂地展示“明万历·黑漆描金云龙纹书格”“清雍正·黄地珐琅彩云龙纹碗”“清乾隆·檀香木盘龙纽皇帝之宝”等等,涵盖字画、青铜器、瓷器、漆器等众多种类。人们翻看的过程,更像是在读书、赏画、品鉴藏品,把查阅日期这件原本枯燥的事儿变雅致了。日历,不再只是工具,而成了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结合的大众读物。
“岁月绵长,日历把时间具象化后,承载的文化信息就丰沛了;一日一更,图文并茂的页面,也把阅读轻量化、碎片化处理,变得更有生活情趣;每一个节日都沿用旧制,元宵节称为上元,除夕称为岁除,仪式感满满;一页一页翻下去,无形中拉长了故宫的故事线,人们品、读、赏、悟,似乎和时间、故宫都建立了长久的约定。这实际上就巩固了消费者购买的忠诚度,以至于每年推出的《故宫日历》销量始终保持高位。”文化学者苟瑞雪认为,从文具日历到文创日历,其转身成功的原因,就是把日历特性和价值进行了更细致的挖掘,在此基础上,策划、出品、生产的各个环节走向精致。
与日历“翻红”一同到来的,还有知识产权领域的诸多乱象。“日历+IP”的基本模式之下,决定日历销量的是IP的知名度,头部IP加持下的日历往往定价更高、销路更畅通。利益使然,部分商家选择盗用未经授权的IP制作、售卖日历产品,更有甚者直接制售盗版日历。对IP持有者来说,盗版日历扭曲了市场竞争的条件,影响正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,不仅带来经济损失,还打击了原创者的创新积极性。对消费者而言,盗版日历往往未经过正规的质量检测,粗糙的印刷、易损的材质会带来不良的消费体验,还可能存在劣质材料引发的安全问题。